□记者 卢晓莉 通讯员 赵伏英
10月28日,中原油田“万里征程万里行”采访团结束对西南市场中原石油工程公司相关单位的采访,赶赴广元市元坝镇,继续采访中原油田相关单位。我兴致极高,以为回到“娘家”,可以见“娘家人”了,结果因为疫情防控形势日渐严峻,防控等级提高,我们“外来人员”不得进入元坝气田天然气净化厂。计划中的一些采访选题落空,我们只能在厂区外采访。
10月29日,我跟拍天然气处理厂元坝项目部采样班职工采样,采样师傅进入厂区拿采样器具的时候,我这个“外来人员”只得在厂区门口等候。此时,身后传来熟悉的四川口音:“哟,你是普光气田来的!”我寻声扭头一看,只见一个系着大花围裙的妇女笑吟吟地看着我。
见我疑惑不解,还没等我开口,妇女又扬手指着我的工衣说:“你这工衣上不是写着‘普光气田’嘛!”
我好奇地问:“你跟普光气田有交集?”
“我家以前就在这个净化厂旁边,我是这儿土生土长的人。你不晓得,当年建元坝气田的时候,好多普光气田的人来援建啊……”
“那时候,这里到处都是土坡坡,我在一个土建工程队干夯土的活儿,干了大半年。你们那些普光气田来的人,跟我们老百姓没啥两样,干起活儿来拼得很!你不晓得,我们施工队每天按时上下班,可你们‘普光人’从来不按时上下班,我们来到这儿干活儿的时候,你们已经来了,我们下班走了,你们还不走,还一趟一趟地来回跑着。”妇女热情大方又健谈,让我心生好感。
“嗯,这个我信!我们气田人都这样的,有活儿就上。很多活儿耽误不起啊!”我感同身受地跟妇女交谈起来。
“那年,我夯土时,手都磨出茧子了。记得有个穿‘普光气田’工衣的小伙子,天天在工地扯着嗓子指挥大家干活,最后把嗓子喊哑了,就这也没‘下火线’,最后只能压低嗓子,用手不停地比画。现在一见到穿有‘普光气田’工衣的人,我就感觉可亲!”
“不过,这几年好了,元坝气田安安稳稳,你们坐班车上下班,也能按时了。呃,你吃碗米粉不?你们好多人都爱吃我做的米粉!”妇女转身指向净化厂门口斜对面的一间木板房,热情地招呼我进板房坐会儿。
一会儿,采样工回来,我跟他们一起奔向集气站。摇下车窗玻璃,我探出头去,向那位见证元坝气田建设的当地妇女道别。
曾经的“普光人”给她留下了勤劳忘我的印象,让她一见穿有“普光气田”字样工衣的人就倍感亲切。
我想,这是不是雁过留声、人过留名呢?